
自即日起,中央网信办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“清朗·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”专项行动,重点整治以下4类问题:(一)低俗团播引诱打赏。(二)虚假人设诱骗打赏。(三)诱导未成年人打赏。(四)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。
\n近年来,直播行业迅速发展,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然而,行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,各类乱象也如影随形,严重破坏网络生态,也对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和社会公序良俗造成冲击。
\n此次专项整治行动,聚焦四大突出典型乱象,精准出击,既是回应公众关切的必要举措,也是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。
\n长期以来,在“流量至上”的逻辑驱动下,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屡禁不止,甚至愈演愈烈。
\n有的主播为博取关注,不惜以低俗表演吸引观众打赏;还有的主播,通过精心打造“励志”“富豪”等虚假人设,诱导粉丝冲动消费;更有甚者,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特点,通过话术诱导其高额打赏,导致家庭财产损失,频频引发社会悲剧。
\n这些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,更可能触碰法律底线。比如,诱导未成年人打赏,涉嫌违反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;虚假宣传、编造人设诱骗打赏,则可能构成欺诈。
\n此前,尽管相关部门已多次出台政策,开展行业整治,但部分平台和主播仍心存侥幸,通过更换账号、变换话术、转移阵地等方式规避监管,导致相关乱象反复反弹。
\n此次专项行动以问题为导向,将低俗团播、虚假人设、未成年人保护及非理性打赏列为整治重点,体现了监管方对行业乱象的打击治理决心。
\n需要指出的是,“清朗”系列专项行动已持续数年,逐步构建起常态化的监管框架,绝非一阵风式的运动执法。当然,要让网络空间真正天朗气清,仅靠外部监管显然不够。
\n当前,一些平台为追求短期收益,默认甚至纵容低俗内容引流,将打赏金额与主播分成直接挂钩,等于在变相鼓励低俗、恶俗的互动行为,这充分说明,行业生态尚未形成自我净化、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机制。
\n因此,实现长效治理,要监管部门持续发力,更需要平台压实主体责任。
\n作为连接主播与用户的桥梁,直播平台理应在内容审核、打赏管理、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,承担起首要责任,灵活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内容审核,对违规主播采取阶梯式处罚,对违规行为及时警示、限流乃至封禁,真正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。
\n一言以蔽之,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,需要社会各方的协同努力。监管部门要持续完善法律法规,为行业划定清晰的红线;平台还应摒弃“唯流量论”,严把内容关;广大用户也要提高素养,理性看待直播内容,审慎进行打赏消费。
\n只有形成监管有力、平台负责、行业自律、用户自觉的多元共治格局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直播乱象的滋生蔓延。
\n特约评论员 熊志
\n上游评论投稿邮箱:sypl2020@163.com
股票杠杆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